您好,欢迎来到教育装备网!登录注册新账户

//www.bogazkaya.com/www/zt/2022/ceeia/
全国教育辟谣平台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第一中学:用科技教育点亮山区孩子的科学梦

//www.bogazkaya.com2021年04月12日 09:35教育装备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春风无语,绿满山城。有着“山区太极之城”美誉的福建清流,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地处城区西面的清流县第一中学,秉承“山水韵育 仁智益彰”的核心办学理念,充分挖掘区域优势,打造了一片科技教育场,从点状的科技活动到系统化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用科技教育点亮了山区学生的科学梦想。

  没有华丽的言语,只有对科技教育深耕的坚守。因为地处山区,多数学生来自父母外出务工家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山区学生的发展也是多元的。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创造者,都具有探究的欲望,创新心理品质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建设山区,他们在乡土特色的创新心理品质的滋养下,都会以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去迎接生活与学习的挑战,改变自己,改变生活。

  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着力实施科技教育,打造特色。先后荣获福建省文明校园、福建省教学创优先进单位、第十二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突出贡献奖”、三明市首批德育特色学校等。与此同时,教育教学成绩也实现了飞跃。

  校园是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场域,是开展科技教育的前提。走进清流一中,处处皆科学,时时可探究。为突出以“科技创造未来”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设计和布置,学校开辟了科技教育长廊、科技阅览室、科技实验教室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场所;为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科技教育的熏陶,学校定期展出科技图片、活动照片、获奖证书、学生作品等,树立良好的科学态度,营造良好的氛围。2017年,学校整体搬迁后,新校园占地面积达911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28880平方米,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学校。

  立足特色

  做山区科技教育的“领头羊”

  在山区学校发展科技教育,学校也面临了一些困难:

  一是山区学生科学思维培育不足的问题。许多学生从出生到小学毕业尚未参观过科技馆、博物馆等,对科学技术的了解大多来源于书本和电视,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十分缺乏,长此以往,如何从基础的山区学校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是优质资源流失的问题。乡村学校受课程资源、师资能力、条件保障、教学水平等多种影响,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美育等课程实践环节总体比较薄弱,与一所真正优质的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有不小的现实落差。所以,很多外出务工家长都选择把孩子带到务工城市接受教育,这也使得学校的优质生源流失严重。

  三是地区特色文化传承不足的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传播好、弘扬好山区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清流一中人决定不能守着一方育人宝地而毫无作为,一定要打破一直以来让教育资源沉寂的现状。

  近年来,学校立足山区特色,充分发挥山区资源和依山傍水的区位优势,逐步构建起学科拓展类、实践活动类、专题教育类等结构多样化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如果挑选一所山区科技教育的带头学校,一定会有清流一中的位置。虽然清流一中并非这番实践的“第一人”,但很多山区学校在面临多重困难后都消失在了路上。而清流一中,近百年的曲折历史增强了它的抗挫力,学校化“烦恼”为优势,依托本土特色另辟蹊径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化六有”

  打造科技教育全时空体验

  科技教育,不是单一的活动,而是全时空的体验。“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教学做合一”,清流一中坚守着这样的教育观,将科技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学习效果。

  如今,清流一中已由最初的模式探索阶段发展到第四阶段——模式实践阶段。围绕县、市、省立项的3个课题,清流一中初步形成了山区学校科技教育“三化六有”模式。科技教育的“三化”包含:科技组织“规范化”、科技活动“常态化”、科技实践“课题化”。

  科技组织“规范化”,指的是把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及德育教学工作中,学校成立了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清流一中科协和科技教研组;建立健全“清流一中科协章程”“清流一中科技辅导员工作制度”“清流一中科学工作室管理制度”等,对科技教师工作进行量化管理,从组织、制度上确保科技教育骨干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科技活动“常态化”,指的是定期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科普挂图展,充分发挥科普挂图的教育功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科技活动周、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和“世界知识产权日”“环境日”“科普日”等活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专题讲座、知识产权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开展科普手抄报、墙报设计比赛活动,促使学生去找报、读报,让学生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学校定期向学生征集奇思妙想(“创新金点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如“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展”“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展”“学生自制标本、教具、学具展”等,激发学生创造力,满足学生成就感。

  科技实践“课题化”,指的是学校在实践的同时让科技辅导员队伍承担省、市、县级科技教育教研课题。科技活动教研组先后承担两个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5个县级课题。为了能及时共享关于科技活动和课题活动的内容,使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学校创建“清流一中青少年科技教育网”,开设“信息快递”“创新大赛”“电脑机器人竞赛”“校园科普”“活动成效”等栏目及科技教育论坛。

  科技教育的“六有”指的是:有队伍、有场所、有课程、有活动、有经费、有机制。

  科技教育“有队伍”,指的是一方面成立科技教育名师工作室,形成一名专职、多名兼职、全员参与的辅导员队伍模式,充分发挥优秀科技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成立科技社团,围绕主题科普宣传及科技创新开展特色活动,带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

  科技教育“有场所”,指的是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以“创新思维讲坛”为抓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校园科教环境。

  科技教育“有课程”,指的是做好科技教育的课堂渗透,将科技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开设科技校本课程。

  科技教育“有活动”,指的是活动多样化、辅导差异化。

  科技教育“有经费”,指的是学校划出专项资金,用于添置科技制作、创造发明等科技创新活动的软件与硬件设施,支持有关科学体验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

  科技教育“有机制”,指的是建立科技教师激励机制,制定教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的管理方法;鼓励师生将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设计申请专利,取得知识产权,对申请专利的费用给予全额资助,激发师生的创新热情。

  多年的探索实践,让清流一中的师生收获了成长与快乐。在这所山区学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山区文化得以传承。

  清流一中的学生,是见过世面的学生。他们参加过知识竞赛、技能竞赛、创意竞赛和科技创新大赛,他们有探索新知识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自2008年以来,学校每年都有200余人次学生分别在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网络应用技能大赛、英语能力竞赛、环保创意大赛、机器人竞赛以及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国家、省、市、县各级表彰。特别是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方面,每年都有优秀学生的科技项目获省级表彰。2019年11月,第35届三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落下帷幕,三明市推荐入围送省的高中学生作品21项,清流一中占9项,成绩名列高中校之首。

  清流一中的教师,是身怀绝技的教师。他们不仅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还成长出一批富于创新的科研型教师骨干。近10年共有科技教师16人次获省、市、县级“优秀科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清流一中是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学校”。先后获得三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三明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福建省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试点中学、第十二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层赛事优秀组织单位、2018年度福建卢嘉锡优秀组织奖等荣誉。

  全科教育

  延伸科技教育主战场

  “用科技教育点亮山区的科学梦想”,如何点亮?如何用现有的资源,让学生不仅在书本、网络等知识面停留,更让他们探究尝试、解疑释惑?清流一中一直在思考。

  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就要养成他们对科技教育的习惯性思维,这时,科技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似乎略显单薄。于是,清流一中把“创新思维讲坛”搬到了学校,即便在城市学校组织此活动都不频繁,但在这所山区学校却稀松平常:

  2011—2020学年,学校在推进市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科技教育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的各项工作中,以“创新思维讲坛”为抓手,先后组织93位专家和教师为全校师生开设专题讲座,构建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教学方法体系;学校邀请了1957届校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张先梓研究员,深入浅出地从什么是核能、什么是核电以及核电的安全、核电的环境保护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让学生知道核能是高效、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意识到安全建设核电项目的重要性……

  在这里,学生能听到前沿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在这里,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走进科技世界,从A问题想到B问题,再从B问题走向更多思考。

  如今已进入全科教育时代,在这样的形势下,科技教育也不能孤军奋战。在清流一中,科学教育舞台不只属于理科教师,也是文科教师的阵地。比如,在政治组陈力老师的创新思维讲坛——“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上,就给学生带来辩证看待文化创新的视角。文化创新,并非推陈,还在于传承。只有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国优秀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创新。

  辩证看待山区学校发展科技教育,清流一中的独特地理位置也成为一种优势,给课堂注入多种新鲜营养。课外探究活动的正常开展既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舞台,但一般一些课外探究活动在山区学校难以开展,甚至根本没有办法开展,适合山区学校开展的课外探究活动非常贫乏。清流一中多年来结合校情、学情,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探究活动,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在探究活动中,学校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要求他们制定合适的研究目标,参与课题的方案设计,强调原始材料的完整性、活动过程的真实性;加强指导独特、新颖的课题,让学生在“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的氛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比如,“无磷洗衣粉利弊探究”活动,是典型的适宜山区学校开展的课外探究活动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实验探究、交流汇报、拓展延伸不同阶段的任务和落地指导的建议,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着眼,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社会生活的融合。

  无论是延伸课堂之手,还是在课堂上实现多样有趣的教育形式,其背后,都是清流一中对科技教育课程的深刻“把脉”。在清流一中人眼中,优质的科创课程应具备4个基本特点:其一,课程是以知识传授、活动体验、能力提升为综合主题的校本课程,课程目标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课程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其二,课程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双重价值导向,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性课程。其三,课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在科技创新实践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体验。其四,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范式,强调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是一种开放性的课程。

  结合科技教育课程的特点要求,清流一中开设出不同维度的课程。学校把课程资源形态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类。显性课程是指实物资源、标本资源、文本资源、媒体资源等。目前,学校已开发了《中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读本》《中学生科技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科技创新技法》等校本教材,以及科技创新论文选编、创造发明实物展示等。隐性课程以构建科技创新文化为主,如校风、教风、学风、学习环境、校园文化等,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氛围的熏陶。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校开设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与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益补充与完善,应体现现代教育思想,贯彻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则,协调好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使之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回顾清流一中的科技教育探索之路,是科技扮靓了山区校园的生活,点亮了山区孩子的人生。“三化六有”、课堂延伸,建构出清流一中的科技教育学习场,学校瞭望世界、前瞻未来,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行动,让山区学生得以依凭良好的素养走向世界。未来,这所山区学校有可能培养出更多的“牛顿”“爱迪生”,即使不能,每一个清流一中人,也不会因为身处偏远地区的课堂而被埋没。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是科学教育资源匮乏的山区学校,也能走出有天赋、有理想、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科学世界的学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声明: 本网部分文章系教育装备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第8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
“一带一路”国际教育装备创新发展大会
第8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展会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