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怎样让课堂更“智慧”
//www.bogazkaya.com2021年05月26日 09:29教育装备网
【开栏的话】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课堂。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也在深刻地影响、改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智慧课堂也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呈现专家学者对于智慧课堂的探索与反思,展现各地学校及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信息化·智慧教育”专刊从今天起推出“智慧课堂”栏目!
课堂是知识传递主渠道,是人才培养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需求的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关键。面对新时代,把握我国课堂教学改革未来发展趋势势在必行。
技术赋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智慧课堂是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战略发展进程下的新生概念,它源起于我国课堂教学变革的内生性需要,乘势于智慧教育时代发展浪潮,既蕴含专业研究者的课堂变革实践理想,也有技术赋能课堂创新的期望。
回顾40年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我们走过了以抓双基发展智力为目标的知识课堂教学研究、教育整体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关注生命价值和学习方式变革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到关注核心素养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堂越来越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生命价值,面向学生应对动态、复杂、模糊和不确定性世界的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
在上述进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同课堂理念实践和课堂模式探索,如基于生命自觉的课堂,基于情境教育、生态观、素质教育、教学文化的课堂,基于回归生活、合作交往的课堂,个性化学习课堂等等,使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一场催化性、重构性锻造过程,催生了课堂教学改革理论提升和实践理性升华。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有学者提出了“智慧的课堂”,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更要“转知成识”“转识成智”,也有学者提出了“智慧课堂”,强调课堂应当从知识走向智慧,所谓智慧课堂即为智慧的生成而教。
与此相对应,技术发展也越来越有效赋能课堂创新。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战略,智慧城市的中国实践使智慧概念在教育领域得到关注。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日益出现在专业研究领域,智慧课堂研究开始走向系统化,逐渐覆盖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而平板类智能终端的课堂教学应用探索带给一线实践者可感知的智慧课堂。
当前,这类智慧课堂技术形态包括云计算和网络技术、电子书包、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支持的课堂分析技术等。2018年,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背景下,推进信息技术成为教育内生性变量的实践进程日益加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实践,进一步把课堂教学聚焦到学习者,而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适应用,使技术自身的显性化特征从应用场景中逐渐消融,对智慧课堂的关注与价值张扬正回归教育自身。
在40年中国课堂教学变革的基础上,智慧课堂面向“创新、发展”主题,回归课堂教学本质,聚焦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育人模式根本变革,依据学生核心素养要素建构课堂教学改革新框架,开启课堂教学现代建构新进程,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贡献基础动力。
智慧课堂蕴含哪些内涵特征
深入理解智慧课堂需要从时代转型的角度分析,从把握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当下特征,需要从学生发展状况和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智慧课堂日益呈现八个方面的内涵特征。
第一,在育人目标确立上,顺应教育规律,以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等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强调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展现对学习者能力与素养的关注,关注学生生命自觉及内在精神生成。
第二,在教学内容把握上,推动学科及跨学科教学创新,注重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重视培养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融合科学教育,培养计算思维、设计思维等新型思维形态。
第三,在教学进程结构生成上,调适教师中心角色,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合作、探究、自主等方式,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为新课堂观特征指标,构建超级场域。
第四,在课堂教学生态生成上,将智能技术逐渐运用于课堂教学全部环节,技术不仅支持精准教学,还可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更为学习活动提供多样化支持,以有效学科性工具支持丰富、多元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提升思维发展、促进学生参与、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
第五,在学习环境创设上,在传统物理场域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设备,生成各类创新探究实验环境,生成学习新生态,增强学习者学习感受力,促进技术深度融合,为无缝学习提供条件。
第六,在技术环境发展上,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打造学生中心的高效互动课堂,构建“云—边—端”整体架构,创设网络化、数据化、交互化、智能化学习环境,支持线上线下融合化、课内课外一体化、虚拟现实体验化的全场景教学应用。
第七,在教学生态开放上,超越效率局限,将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参观考察、研学旅行等有机结合。课程的不同,学习地点既可在教室,也可在社区、科技馆、博物馆和企业等,甚至在不同城市游学,以支持高质量深度学习需求。
第八,在评价方式创新上,在以人为本理念下,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自我发展和成长性评价,突破单一量化考核方式转变,增加综合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增值评价,坚持由“一元”走向“多元”。
智慧课堂给课堂教学深层变革带来新机遇
当前,互联网教育深度发展,智慧课堂为课堂教学深层次变革提供了新机遇。
自2012年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发布以来,智慧课堂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置身于我国课堂教学变革的历史进程看,面向大规模常态课堂教学变革的实践进程进展缓慢,课堂教学中“讲授+讨论”的教学模式依旧占主导,改革措施有效力度整体上停留在改良层级。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指出,我国多年来教育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观改革研究,几乎很少涉及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机制来确保宏观改革真正落实到学校实践与课堂教学层面,名副其实的课堂研究往往被边缘化了。
因此,推动智慧课堂发展具有课堂变革历史责任和技术赋能探索双重使命。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要正视教育环境因素带来的诸多矛盾,如社会压力下功利化教育导向和培养现代人发展目标的偏离,寻找解决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的有效途径,驾驭智慧课堂“教育属性”和“技术属性”双轮,加大智慧课堂相关技术产品、服务和工具的持续迭代优化,推动智慧教学系统常态化应用。
同时,迎接技术赋能教育变革的深度挑战,教师要有发展意识、反思意识、效率意识和特色意识。理解现代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数据素养,推动基于经验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型向基于实证、基于数据的专业发展范型转变,为智慧课堂教学生态高阶化发展提供专业阶梯,推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不断加强,智慧课堂支撑技术和资源将日益丰富,学科教学应用也会越来越深入,学校和教师仍将会面临诸多新问题。期待广大智慧课堂研究者与实践者能持续深化研究,建构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共同体,共同推进智慧课堂愿景下的理想课堂,为学校发展创造活力,让师生共同拥有轻松幸福的成长空间,为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