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场就是清华的体育课堂
//www.bogazkaya.com2021年10月20日 09:49教育装备网
不久前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清华学子杨倩获得包括首金在内的两枚奥运金牌。在刚刚落幕的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上,以清华、北大等高校学子为代表的大学生运动员们奋力拼搏,争金夺银,展现了“文武双全”的新时代体育健儿风采,引发社会各界和舆论对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广泛关注。
体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在100多年的建校史上,清华大学始终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把体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形成了清华体育的鲜明特色和“无体育不清华”的校园文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也成为所有清华人的奋斗目标。
重视体育 光荣传统源远流长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重视体育是清华大学的光荣传统,希望同学们发扬好清华大学的优良学风和体育传统,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清华大学重视体育的光荣传统,可以追溯到1926年。当时,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提出了“体育的迁移价值”理论,他认为“运动可以使感觉更敏锐,使意识得到发展,因而把性格的意识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即在体育运动中产生的优秀品质同样可以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因此体育是产生优秀公民最有效、最适当和最有趣的方法。”马约翰等人还倡导成立了“五大学体育会”,旨在提倡体育精神和注重体育道德,由此,注重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成为清华大学体育的传统。
新中国成立后,蒋南翔校长提出:“体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体育不但能增强人的体质,而且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和毅力。……我希望同学们在大学毕业后,要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从此,在清华园中,每天下午4点半,校园广播都会响起熟悉的声音:“同学们,现在是课外锻炼时间。走出教室,走出宿舍,去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强健的体魄,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句浓缩了清华体育精神的话语,已经响彻半个多世纪,并深深地烙在每一个清华人的心中。这句口号已成为激励清华学生认真学习、努力锻炼,将来报效祖国的强大动力。
如今,清华已逐渐形成了“有理论、有理念、有目标、有口号、有实践”的全方位体育教学体系和体育文化:“体育的迁移价值”是清华开展体育工作的理论指导,“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是清华新时期的体育教育观,“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每一个清华人都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无体育不清华”则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办学特色。
体教融合 “普及”与“提高”相互促进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清华大学的体育工作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完备的体系,包括:贯穿本科4年的体育课,将长跑和游泳作为清华的特色项目,“马约翰杯”课外竞赛体系,新生第一堂体育课,校园马拉松,招生增加体质测试,体育代表队分类管理和加强体育学科建设,等等。
目前,清华大学实施“4+2+2”体育课教学模式,即本科4年8个学期中,4个学期有学分必修、2个学期无学分必修和2个学期选修。本科4个年级都要上体育课,体育课不及格,学生不得毕业。截至目前,学校开设了田径、球类、游泳、武术、跆拳道、艺术体操、击剑、射击等50余门课程,多门课程已建设成为校内、北京市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为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清华大学把长跑作为课内要求,并以此为抓手推动“阳光长跑”的开展。从1998年起,体育课上男生测试3000米、女生测试1500米成为清华的特色和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将“阳光长跑”纳入课内要求,课外长跑锻炼和课上长跑测试共占体育课分数的30%。一年一度的校园马拉松、毕业长跑、冬季迷你马拉松等活动,营造了长跑锻炼的良好氛围。每天清晨和傍晚,清华园里到处可见师生共跑、共练或并肩跑步前行的身影。
近些年,“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老校规重新叫响校园。学校加强游泳课和课外辅导,每年进行8—10次集中游泳测试,督促清华学子掌握游泳这门生存技能。
体育运动,让师生“动”起来才最重要。清华大学已形成以“马约翰杯”为龙头,以体育竞赛为主线,校运会、新生运动会、研究生运动会、各类校园长跑活动和学生赛事为载体的竞赛体系。群体竞赛从每年9月开始,次年4月结束,覆盖全体学生,涉及40余个竞赛项目,举办竞赛活动1000余场,5万多人次参加。
普及促进提高,反过来提高也带动了普及。目前清华大学共建有涉及44个项目的55支代表队,运动员超过1300人,是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学校体育代表队。这其中既有采取“体教融合”模式,培养出来的杨倩、易思玲、胡凯等十几名奥运冠军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冠军和全运会冠军的田径和射击等A类项目的运动员,也有以普通学生为主,注重全面发展的B类、C类项目运动员。体育代表队取得的优异成绩大大激励了普通学生的锻炼热情,以至于广大网友亲切地戏称清华大学为“五道口体校”。
激发活力 体育促进人才全面成长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清华体育工作能够长盛不衰、始终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建校初期施行的“强迫运动”,到上世纪50年代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再到新时期倡导“体魄与人格并重”,都是清华体育思想和体育制度的重要创新。
刚刚走过110年历程的清华大学,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清华大学确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而加强体育就是实现价值塑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这与马约翰先生提出的“体育的迁移价值”一脉相承。
2011年,清华率先在自主招生中增加体质测试环节,对引导社会重视青少年体育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从2013年开始,部分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增加了体质测试,这项举措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已初步显现。2019年,教育部要求所有自主招生的高校都要“考体育”。2020年“强基计划”开始实施,体育测试成为必考内容,其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清华沿用了自主招生体质测试的方式来测试体育,参与“强基计划”的高校也基本采取了类似的方式。
近几年,清华大学又恢复了大一新生上“第一堂体育课”的传统和“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老校规,使学生对于清华体育传统的认识更加深刻。
在浓厚的体育氛围和优良体育传统的熏陶下,清华园里不断涌现体育优秀且在各个领域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如孙立人、周培源、梁思成、钱伟长等,他们在校时都是校队队员或体育健将。新时期清华体育代表队的毕业生中有院士、部长、校长,在校生中也有参加奥运会的学生和获得特等奖学金的双胞胎姐妹花。2016年在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发言的环境学院博士生陈熹的体育经历,更是引发了对清华体育的广泛讨论。她从一个因粉碎性骨折被医生警告不能参加体育运动、入学军训时站军姿晕倒的小女生,经过“无体育不清华”的文化重塑,至毕业时已在“马约翰杯”的赛场上获得了73个单项冠军。“勤奋坚持方能造就不凡,追求卓越才能超越自我”的清华体育精神在她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作者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