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下的海淀教育之变
//www.bogazkaya.com2022年12月21日 10:04教育装备网
“老师,我们成功了,你听……”日前,在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四年级信息课上,连接电脑的人工智能交互实验箱传出“嘀嘀嘀”的蜂鸣声,学生兴奋地喊来教师,展示自主设计完成的模拟倒车雷达系统。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海淀区五一小学构建了包含智慧家电、智慧交通、智慧农业三大单元的全新信息科技课程体系。“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带来了学校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的优化和重构。”五一小学校长孙庭春说。
近年来,将教育作为金名片的海淀区,从教学实践到管理实施再到机制运行,走出了一条智慧教育全场景应用的教育生态体系之路。
由分散到融合 教学新模式逐渐形成
“之前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和梯形面积计算有关系吗?”“图形之间可以转化,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怎么转化?”……电脑前,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杨光有按照重点、难点和拓展,仔细梳理网络学习空间中学生提出的疑问。
2020年,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开始构建信息化支持下的创生交互教学模式。课前学生预习教师推送的资料包,然后线上提出疑问、展开自由讨论、根据知识点自由组队;课上教师针对梳理的问题,引导各小组完成知识讨论和辩论的任务;最终通过小组汇报、情景剧等方式呈现学习成果。
“学生学习的最终获得,是通过自主学习、创造、构建的知识网络,这正是教学模式‘创生’的核心所在。”实验二小校长郭红霞说。如今,拥有4个校区的实验二小,在创生交互模式下创建了跨校区多项目学习共同体,教学同步走、质量不打折的多校区教学生态让家长们拍手称好。
这一模式仅是海淀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的一个缩影。具有复合运行格局的“海淀数字化教学模式”正在顺利发展。
——以教学内容为依托,构建了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的“AI+学科”模式。该模式下,五一小学依据各学段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建设了覆盖全年级的“编程+数学”课程体系,如低年级通过无设备编程和玛塔机器人等设备,将抽象数学知识以视觉和空间体验等直观方式为学生展示。
——从教学模式出发,构建了内化学科核心素养的“三融”模式。该模式下,海淀区定慧里小学建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师生学习发展共同体、创新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融合的新样态、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新方式。今年3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后,以课例教学研究为抓手,海淀区民族小学开始了基于平台变革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总结。
——从教学资源入手,构建了融入微课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以微课研究为切入点,录制了几百节不同学科微课,满足学生课前预学、课中自学、课后延学的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深度学习能力。
“海淀学校样态多样、学生生源多样,信息化教学改革适应学生需要,才能下沉教学一线,并形成成熟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海淀教科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马涛说。
由环节到体系 教育场景不断生成
这一年,北京疫情反复,中小学多次在线上线下两种学习模式中切换。
“一年前的平台、资源都很难统一,如果当时要求学校常态化开展线上教学,我们一定手忙脚乱。”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马志太说,“但今年,学生已经实现在家扫描二维码即可实时收看和参与本班教室的授课场景,这正是区教委将智慧教室改革工程与直播平台相结合的成果。”
海淀教育基础条件较好,信息化起步早,但也因此造成了教育系统平台多、管理烦琐的难题。怎样才能将智能化触角延伸到教育管理各个环节中?海淀坚持“充分利旧、适度超前”的原则,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
通过连续开展两期智慧教室建设,海淀对全区中小学3555间教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在5750间教室安装了智慧大屏及录播教学系统,基本实现全区智慧教室的全面覆盖。教室“黑板”升级为“资源平台”,实现文本、音频、视频的互动转化,构建打通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边界的一体化教育场景,具备开展空中课堂、双师课堂、融合课堂等教学的技术能力……
在智慧教室建设的同时,海淀区教委加快推进云中枢建设,打通了原有的“云课堂直播平台”“中小学资源平台”底层功能,通过与全区智慧教室硬件设施和软件应用的融通,实现云平台与学校教学应用的无缝衔接。
“我能快速调用上课要用的视频、图片,也可以马上切换到直播平台,即时查看学生在线听课情况。”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李宝玲通过教室中智慧大屏的统一入口登录后,线上、线下教学场景即可随意切换。
在各平台互联互通的支撑下,海淀探索出了“个别学生不在校”“教师不在校”“教师和学生部分不在校”“教师与学生均不在校”的四种现实教学情境,创立了“一个入口畅享智慧课堂所有服务”的全场景新范式。
与教学体系并行运行的还有教研系统。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物理教研员崔琰感叹道,现在只要登录云中枢“空中课堂”系统即可随时听课,再也不用担心因无法进校听课耽误教研了。海淀教研部门依托云中枢,通过在线课程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整合学校教学资源、研发课程体系,并通过网络教研空间和移动听评课工具的应用,即可开展线上教研培训与调研,加速了海淀区课程、教学、教研三位一体化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步伐。
目前,海淀云中枢每日使用量30多万次,处理教育云业务超过3200余件。在海淀区教育科学院院长吴颖惠看来,数字时代背景下,海淀教育顺势而为,实现了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开枝散叶,教育数字化转型高歌猛进。
由聚焦到聚力 教育转型动能无限
海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不止于聚焦教学,在立足区域特色和需求的基础上,创新协同机制,将区域优势转化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器。
2021年底,海淀区启动全区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依托云中枢和教育大数据平台,区教委从学区和集团校分析、学科教师分析、学生成绩和体质健康分析等7个维度,对系统中近70万条数据分析建模,短短十余天就形成了17个学区、36所集团校、134所学校的精准画像,锁定了6814名符合要求的轮岗教师。
目前,海淀区搭建了区域督导评价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等40多个业务系统共同构成软件服务体系支撑平台,形成海淀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学生成长评价、教师研修发展等四大应用集群,涵盖了教、学、管、评、测全维度。
泛在灵动的学习途径、丰富共享的资源生态、联动便捷的管理服务、全面个性的评价体系……在北京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未来学校项目展示现场,该学校科技应用的教育场景让记者眼花缭乱。“未来学校所有系统都部署在海淀教育云中枢上,这种模式和成效得到验证后,将在全区学校推广,实现海淀智慧教育集约化和持续化发展。”吴颖惠说。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未来学校项目正是海淀依托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区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赋能教育的创新实践。早在2020年,海淀区委区政府就充分发挥科技强区和教育大区的区域禀赋,成立了推进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海淀互联网教育研究院。研究院采取“政府管理、专家指导、企业研发、学校应用”的模式,通过创新机制沟通企业和学校,整合教育和技术两类人才,打造海淀区互联网教育研究领域的权威智库平台、研发平台、规范平台、交流平台和推广平台。
海淀区教委智慧办主任刘大鹏介绍,研究院在发挥智库平台和资源枢纽作用方面表现出了强劲动力。一方面,加快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企业与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新技术应用问题,教育变革与互联网教育行业升级互相推动,螺旋式上升发展。另一方面,探索智慧教育众筹众创,建立了政府与优质企业创新合作机制。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标准规划、统一培训服务、统一运维保障和统一成效评估,形成优质资源整合创新发展新机制,为推进智慧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海淀区教委不断整合区域科技和教育的优质资源,鼓励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继续推动海淀智慧教育建设标准化、应用特色化、成果品牌化、发展范式化。”刘大鹏说。
教育数字化转型究竟还会呈现出哪些智慧教育场景?它会催生区域教育呈现什么新样态?海淀脚步不停、探索依旧!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