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数学题之争背后的教学新期待
//www.bogazkaya.com2024年07月11日 09:25教育装备网
近日有媒体报道,山东一家长发视频吐槽孩子的数学试卷的评分标准。视频显示,题目给了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统计图,最后问:从以上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孩子答:这个病人快好了。结果被扣掉4分。老师的扣分引起争议,很多医生表示对“病人”进行了会诊,“孩子没说错,请老师把这4分还给他。”
对数学老师而言,这无疑是一道很好的跨学科情境题,题中的情境是将数学知识和医学常识相融合,考查了数学中概率与统计的知识,通过对图中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体温趋于稳定”的结论。新闻中这个孩子的观察视角与众不同,不仅表现出了对数据的敏感,更结合生活常识作出了“医学诊断”。数学情境其实并非新鲜词,特别是近几年对情境的重视程度尤为突出,以前的情境比较单调,如今的情境不但场景丰富多元、包罗万象,对孩子的综合素养要求也更高。2022年出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用数学的眼光、思维、语言来观察、思考、表达现实世界,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情境题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情境题注重考查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境题的场景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有的问题的答案并非只有一个,应该允许孩子们增加开放性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死抠“标准答案”显然不太合理。这也是引发争议的主要原因。
争议的背后其实是追求标准答案与开放性命题的冲突。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数学是严谨的,是非分明,1+1就是等于2,这里面蕴含着学科的特点和精确,引导学生追求标准答案是数学学科性质决定的。但另一方面,伴随着这些丰富的真实情境,当孩子基于不同的认知水平和独特见解来分析,本来看似唯一的答案呈现出了多元。当开放题遭到标准答案的束缚,矛盾和争议也就频频产生。
打开孩子们的创造力之门,培养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要求破除孩子们的标准答案思维。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命题改革转向“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其本质就是要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探索未知、另辟蹊径。不让“标准答案”禁锢孩子们的思维,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命题思路要让学生有必要的思维积蓄,问题的设计应是学生思维发生发展的必然结果,可有多个角度或层次,能体现思维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但现实是,通常情况下改卷教师并不是命题者,命题者可能在设置答案时并没有考虑那么周全,潜意识中认为教师能灵活把握评分标准,而一些改卷教师则下意识地把“参考答案”当成了“标准答案”,当学生答案和“标准答案”有出入时,最后却按照“标准答案”判断对错。这种结果自然是束缚孩子的思维。不少家长或许会有这样的经历,在抽空给孩子辅导作业时,偶尔会听到其叹气:老师说这个题答案不唯一,这可让我怎么做呀?原来很多孩子已习惯于“标准答案”,见到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试题,反而无所适从了。
这一争议,无疑是给教师们过于追求标准答案而忽视对孩子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培养的善意提醒。数学题是需要有标准答案的,命题不仅要把功夫花在题干上,也要花在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上,对于一些情境开放题的参考答案不能统一标准,也不能“合理即可”,应该要体现出对答案的水平层次划分并且要预设几个好的答案样式,凸显开放题评分标准的灵活性。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至关重要,应允许孩子们出奇、出格地思考,尊重、包容、欣赏孩子们的多元和个性化,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作者系湖南省娄底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