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推进有组织科研
//www.bogazkaya.com2024年08月26日 10:32教育装备网
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重塑着中华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外语教育作为联结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在国家语言战略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处在时刻更新变化之中。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新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外语学科的组织模式,面对复杂、前沿和重大的跨学科研究问题,仅凭外语教师个人力量难以适应时代要求,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外语学科应优化科研组织模式,挖掘并发挥特色科研团队的优势,以多学科、跨学科的视野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
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有组织科研价值
新时代的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虽然受到语言本身学科地位和自身因素的制约,但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技术变革也赋予了外语学科新的发展机遇。随着跨学科、跨领域、跨边界的要素互动日趋频繁,高校外语教师身份需要从单一“教育者”转变为“学习者”“研究者”“合作者”等多元身份,重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外语与相关学科相融通,构建共同体组织及成员之间的合作机制,打破交流意识壁垒,加大加深跨专业、跨学科乃至跨学校交流。
专业学习共同体围绕教师发展或学生学习,以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开展集体合作活动,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愿景、合作探究与分享实践、共享领导以及支持性条件等特征,包含了成员、目标、中介、机制与规则五个关键要素。共同体在强调组织和效率的同时,也注重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能够有效激发并赋能高校科研创新。
近年来,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已成为促进教师发展与学校变革的有效策略。其建设理念与有组织科研关于队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理念高度契合。有组织科研需要跨越高校学科组织的界限,加强教师之间的科研协作,以更加灵活的组织建制形式开展目标明确的科研任务。而共同体正好提供了协同科研与整合资源的平台,具有灵活性、机动性,为审视教师团队的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有组织科研建设的实践变革提供了契机。
高校外语教师在建设共同体中的挑战
外语学科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受到院系组织、文化氛围、制度等因素影响,需要多方协调与配合,以加快实现高校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首先,相比其他学科,外语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普遍繁重,同时由于缺乏对科研的正确认识以及跨学科知识的欠缺,导致他们难以投入和专注学术研究,科研基础相对薄弱。其次,外语学科尚未建立起师徒式传帮带的协作科研环境,导致外语教师科研合作动力不足,且合作机制尚未完善。最后,现有的评价及考核机制对科研合作的认可度有待提高,尤其是跨学科合作科研的评价与成果互认机制尚未建立,难以激发教师参与有组织科研的内生动力。
要解决目前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合作实质性进展缓慢的问题,并高效推进有组织科研,关键是建设专业学习共同体,创新科研合作模式。
依托共同体推进有组织科研的实施路径
依托专业学习共同体进行有组织科研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活动系统,面临着内外部的多重张力与制约因素。高校应通过优化共同体的人员结构、创设开放的文化氛围、合理设置科研任务、加强组织机制建设以及完善支持性条件等举措,来保障共同体的建设与有效运转,从而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是合理配置多元化的主体成员。成员构成应注重学科背景、职称、科研经验及年龄上的多样性与异质性,鼓励吸纳不同学科背景的成员。同时,注重选拔高水平学术领军人物作为共同体的领导者,侧重其学术能力、道德修养、战略预判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充分发挥其在有组织科研建设过程中的协调与引领示范作用。
二是制定共享的目标与愿景。共同体要结合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融合个人与集体发展目标,并兼顾显性与隐性目标的互补。在制定研究任务时要兼顾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学术旨趣与现实需求,以激发其科研意愿和潜能,增强其科研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共同体以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与成果产出为显性目标,同时以培养其科研能动性、师德师风、社会责任感为隐性目标。
三是以研究问题为导向,以科研任务为中介工具,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首先,结合外语学科的特点和师资队伍现状,凝练该领域的重大研究问题,探究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五大学科方向的前沿问题。在打破外语学科壁垒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跨学科研究,实现其与其他人文社科或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其次,以科研任务为中介,定期开展贯穿科研筹备、实施、成果产出与分享全过程的活动,如研讨研究选题、合作论文撰写与项目申请等。围绕教学中发现的科研问题,共同体成员合力探求解决方案,从而推动外语专业和公共外语教学改革,提升高校外语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以数字技术赋能外语教师创建虚拟网络共同体进行有组织科研,实现线上线下学术资源与信息共享,不同学科与区域的成员互通有无,实现便捷的团队协作。
四是创设基于生态取向的合作文化与组织文化,加强沟通机制、管理机制与评价机制的建设。首先,要在共同体内部建立民主协商和平等的对话机制,以培育开放、包容和多元共赢的文化氛围,克服教师科研讨论和合作的表面化与形式化倾向。引导教师合理看待和解决冲突,积极发表学术见解,鼓励相互批判与质疑,加强情感及认知的双重联结。其次,要在管理模式上加强规则和制度化建设。制度化的共同体更能跨越界限,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将自下而上的自由式学术探索与自上而下规划的行政支持有机结合,根据科研任务需求或研究问题的类型,允许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要突破传统的科研团队建设思路,实行项目负责制,共同体内部鼓励两两合作或多人合作,并加强项目负责人及共同体领头人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科研经费的精细化运作。最后,建立合理的学术资源分配、考核与绩效激励机制,以激发共同体内部的科研创新潜能。在构建评价指标时,应遵循学术共同体的规范,根据成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进行奖励,杜绝行政权力破坏学术权力。同时,要协调成员之间的利益与责任分配,建立合理而公平的科研经费管理与效益分配制度,实现互利互惠。
五是完善保障与支持体系。为确保有组织科研的顺利进行,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充分的制度支持与资源保障,如固定的科研活动和运营经费支持,科研探讨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保障,以及在外语学科科研任务攻坚、项目申报与论文发表过程中的技术经验指导与资源支持等。
(作者单位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YJC740061]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