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www.bogazkaya.com2024年10月10日 10:01教育装备网
国庆前夕,老师在课堂上将“天安门”“白鸽”“彩带”这些元素作为提示词输入到工具当中,AI通过扩散和降噪,即刻自动生成一组祝福中华的图片,这是浙江大学的人工智能通识课上的一幕场景。近来,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浙江大学将人工智能通识课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别面向理工农医、人文社科学生。首都师范大学面向理工、文史、管理、艺术类专业开设44个“人工智能导论”教学班,由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教师73人共同组成教学团队。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学习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和智能辅导、评估和反馈、语音和文字的交互服务等,应用非常广泛。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探索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应着眼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一定是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了各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人才。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应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打通理、文、社科和艺术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将人工智能与其他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人工智能+X”创新人才培养。在通识课程内容设置中,应针对人工智能在各专业、各行业内的发展与应用情况,构建人工智能与专业之间的联系,分模块规划设置课程内容,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来辅助财务决策、管理。
人工智能通识课应注重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人工智能属于正在发展中的前沿技术,教师应紧跟技术发展方向,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及生活中的人工智能案例,采用讨论式教学、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线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融入案例,让学生更直观、更具体地了解人工智能,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人工智能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巨大,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引导性问题,由学生代替老师在传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将学生作为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发挥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应建立一支专业化师资队伍。人工智能目前尚属于新兴专业,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地方高校的情况尤甚。面对人工智能的趋势,高校应加强相关学科建设,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引进具有企业实践经验、人工智能行业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也可以利用产学协同育人平台,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将教师派送到企业去实践培训,加强“双师型”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引导申请企业委托项目、各类研发科研项目等,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建设一支能适应未来发展和高校教学实践的优质师资队伍。还可以邀请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和商家进校,采用举办讲座、演示新产品等方式,使学生体会到人工智能技术的神奇与魅力。高校之间也可加强协作,采用跨班、跨校的教学方式参与线上研讨与互学活动,打造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共同体,通过线上线下相互协同的方式对学生开展通识教育教学活动。
人工智能是未来世界的钥匙,谁领先了人工智能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将人工智能纳入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知识和技术的人才,无疑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系衡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