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教育装备网!登录注册新账户

//www.bogazkaya.com/www/zt/2022/ceeia/
全国教育辟谣平台

构建协同育人“教联体” 共画学生成长“同心圆”——专家解读《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

//www.bogazkaya.com2024年11月04日 16:09教育装备网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教联体”对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有何作用?推动“教联体”高质量建设,又该注意哪些方面?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打造新格局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指出,认识、把握和实施《方案》,要坚持“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机制,按照目标同向、组织协力、行动协调、资源共享的原则,努力构建基层网络式家校社协同育人联合体,着力推进“教联体”建设。

  “中央各有关部门要率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责任,率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工作,率先促进《方案》落实落地,特别要从国家战略、部门规划、政策支持等方面科学统筹、积极配合,整体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高书国表示,“地方各级党政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针对区域内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策堵点、机制难点和关注热点,协同各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政策规章,构建体制机制,健全支撑系统,给予资源支持。”

  “宏观层面,在政府统筹下,通过价值倡导、资源分配、能力建设等宏观调控协调各方利益和行动,共同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康丽颖说,“在组织机构的中观层面,通过推动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联动,构建有效的协同育人全链条机制。在微观的个体行动者层面,家长、教师及社会(区)工作人员要开展目标一致、经验共享、资源互补的同心、同向、同步与同行的育人活动。”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董竹娟表示,“教联体”体现了共商共治共创的治理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将“教联体”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谋划推动育人工作,同时推动学校因地制宜建立“教联体”,围绕学生在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时间轴和空间轴,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条件保障,彰显协同育人成效。

  “建立‘教联体’将为有效凝聚各方育人力量提供常态化平台,引导各主体在明确职责任务的基础上凝聚形成更加有效的协同育人合力,加快建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最终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说。

  建构多样态协同育人工作模式

  “教联体”共建过程也是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广泛吸纳有关各方参与学校建设,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参与学生发展的指导,最终形成多样态“教联体”协同育人工作模式。

  康丽颖提出,要建构学校主导的立德树人模式,“以特色项目活动和课程为载体,以家长学校和家委会建设为抓手,探索多样化的协同育人行动,探索数字化转型,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

  陈如平认为,“教联体”全面集成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各方主体和各类资源,为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育人方式改革需要围绕“育人”使命展开,着重在育人方式上下功夫,发挥协同育人优势,健全优化思政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推进路径。

  陈如平建议,要全面摸底区域内育人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利用情况,对照突出问题设计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让社会各类育人资源有效服务于学校育人。

  董竹娟认为,“教联体”建设要注重优化育人体系,根据学生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要,多方协同整合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要素,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时空、三主体、三情境”育人体系,建立连续性的学生发展通道,拓展和延伸育人链条。

  “要协同多元教育主体、统筹多样教育内容、协调全过程环节,注重顶层设计,突出‘三全育人’,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提供全方位保障。”董竹娟说。

  社区各类资源丰富,并拥有成熟的治理经验。如何将社区优势融入育人模式?

  康丽颖提出,可统筹社区资源,将社区治理中的成熟经验融入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开展参与性、体验性较强的协同育人实践活动和精准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行动,弘扬好家风、好家规、好家教,以构建儿童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充分调动家庭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

  “教联体”建立起来后,应该从哪里入手,迅速发挥作用,凸显新机制成效?

  陈如平认为,应找准学生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做到集中发力。“新时代学生是数字原住民的一代,与高科技一起成长,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突出问题,如空心病、焦虑抑郁、创新能力不足、体质下降等。”陈如平说,“不同区域学生健康成长问题的具体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各地可因地制宜,准确把握学生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机理,从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出发,跳出教育领域,从社会发展大环境中去探寻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可行策略。”

  高书国提出,教师是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力量,要对教师加强系统培训,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增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其中要重点关心支持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德育干部等骨干队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实现协同育人目标的重要力量。在“教联体”机制中,如何有效提升家长参与积极性,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

  高书国表示,可以探索采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办好城乡家长学校,积极鼓励家长以志愿者等多种方式主动参与学校和班级组织的相关活动,提升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要积极开发、整合家长培训课程及相关资源,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主动协同学校教育。”董竹娟认为。

  康丽颖建议,要面向不同群体的家庭需求,开展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助力家庭建设,提高家长的养育、教育和协同育人能力与素养;引导家庭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鼓励家长参与和支持学校管理,指导家长发挥专业和资源优势支持学校教育;以家长学校等组织为依托,充分激发家长参与的意愿和潜能。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声明: 本网部分文章系教育装备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第8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
“一带一路”国际教育装备创新 发展大会暨教育装备博览会
第8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展会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