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教育装备网!登录注册新账户

//www.bogazkaya.com/www/zt/2022/ceeia/
全国教育辟谣平台

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www.bogazkaya.com2024年12月02日 09:49教育装备网

  日前,第二届高校党委书记“思享汇”暨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召开。会议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指导,全国党建研究会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南开大学承办。会议围绕“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从全面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全面增强党组织两个功能、全面完善育人条件支撑、全面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四个维度对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作了具体工作部署。现摘编7位高校党委负责同志交流发言,供广大高校参考。 ——编者
  
  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提质增效
  
  左惟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东南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人才培养列为学校的“一号工作”,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重要载体,深入推进“贯通·联通·融通”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努力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
  
  提高认识谋在前,绘好社区建设“施工图”。积极应对“学分制”“大类招生培养”等改革伴随的传统班级功能弱化等难题,以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主动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整合力量资源,强化协同联动,将党建、思政、管理和服务的力量充分下沉到学生社区。丰富育人渠道,将思想教育、党团活动、谈心谈话等积极融入学生社区,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有力发挥。
  
  党建领航把方向,拓展社区党建“新阵地”。坚持“学生在哪,阵地就建在哪”,将党建工作全面融入社区建设。探索实施在学生社区设置党支部、成立党建工作站和党群服务中心等,构建“点面结合、有机联动”的立体化社区党建工作机制。结合各培养大类、学院、学科特色,在学生社区培育“党建+”精品项目。为前移党建引领端口、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面向新生开展“薪火计划”专项行动,实现师生党员骨干与新生100%对接。
  
  从游相伴聚合力,集结社区育人“主力军”。突出“一线导向”,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社区一线,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关心学生成长。推进“导师制”“书院制”,依托“相伴”“导师会客厅”等常态化品牌项目,邀请两院院士、专家学者等走进社区,与学生深入交流,全力打造“沉浸式”导师引领模式。推行驻楼辅导员工作机制,推动辅导员入驻社区全员覆盖、全时保障,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成长状态。
  
  朋辈互促共成长,种好社区体验“试验田”。坚持价值引领与文化浸润相结合,在社区打造“金钥计划”“耕读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特色工作品牌,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开展“最具影响力”朋辈宣讲、“青苗讲堂”志愿服务,充分发挥优秀同辈群体的“传帮带”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通过自主互助,学生向上向善向学的综合素质得到有力提升。
  
  美好学园展形象,筑牢社区服务“智慧家”。推动社区硬件空间建设,因地制宜规划、改造社区空间,建设特色书院,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扩大社区服务阵地,优化社区育人环境。完善社区安全保障机制,建设高品质安全保卫业务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及应急指挥中心。升级社区智慧门禁系统,开发学生综合管理大数据系统,为实时掌握学生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干预和学业分析支持等提供有力支撑,提升社区日常管理的“时、度、效”。
  
  (作者系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以教育家精神涵育“大先生”
  
  任友群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新时代新征程,山东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重要回信精神,不断探索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方向、路径和生态,构建党建引领“大先生”涵育的格局。
  
  坚持政治领航,把准前进方向。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一五七九”发展思路,把“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作为重点任务。二是加强统筹联动。发挥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作用,由党委教师工作部牵头抓总,协同相关部门,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融通、内外结合的大教师工作格局。将教师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作为中层领导班子和基层党建考核重点内容,实现与教职工年度考核、职称评聘、人才遴选、项目申报等协同联动。三是彰显组织力量。持续增强教师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围绕学科布局调整优化支部设置。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15个基层党组织入选全国党建“双创”单位,4个教师党支部入选“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涌现出一批“党建强”促“发展强”的标杆样板。
  
  担当使命任务,拓展实践路径。学校坚持常态化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抓好党性锻炼,依托中共中央党校等开展党性教育,坚定教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设“师德大讲堂”涵养教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聚焦“培养最优秀的本科生、最有创造力的研究生”目标,构建教师培训培养和成长发展体系,汇聚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坚持“厚植齐鲁、辐射全国”,打造服务国家“山大系”品牌,引导教师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拓展宣传阵地,讲好山大教育家育人故事,涵养教师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以“做优学科、做强科研、做大人才”为主线,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大力推动文化两创,激励教师深入研究好中国问题、讲述好中国故事,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涵养文化底蕴,营造良好生态。一是做精教师思政品牌。以“弘扬教育家精神、践行光荣的使命”为主题打造系列教师思政品牌,以第40个教师节为契机开展40项系列活动,将尊师文化融入学生日常教育,推进师生思政同频共振。二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开展“育才功勋”“最美奋斗者”等评选活动,发掘潜心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举办教师节表彰大会,集中表彰180余名先进典型,形成“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见贤思齐”的生动局面。三是弘扬尊师重教风尚。办好新教职工入职典礼仪式,上好“入职第一课”,健全活动赋能、平台支撑、奖励激励机制,营造尊崇“大先生”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铸魂育人
  
  许庆红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清华大学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清华大学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奋力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一是全面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学校党委有力扛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切实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职责。制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系统梳理落实国家改革任务和全力服务强国建设的支撑点、发力点、贡献点。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持续加强党政协同。二是强化党委年度工作计划的统筹作用,将各单位党委书记会与院长(系主任)会议合并。指导院系党委提升党委会、党政联席会的质量和效率,优化二级单位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教师党支部书记与对应行政单位负责人的党政双向任职全覆盖。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是完善又红又专、“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持续加强就业引导,2024届毕业生赴西部、东北地区同比增长近20%。二是扎实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组建由校党委书记领衔、多位院士专家参与的“一课多师”大团队,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制定思政实践课改革方案,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建好“大思政课”。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强调“教学也是学术”,突出思政课教学在评奖评优、职称晋升中的比重。三是着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探索推动本科生文理渗透、通专融合的培养方式,完善具有清华特色的书院制发展模式。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完善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评价制度。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创新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培养机制,依托大型科研平台、重大科研任务培养创新人才。
  
  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二是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面向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学校2024年成立心理与认知科学系、统计与数据科学系、人工智能学院。深度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改革,完善重大攻关方向布局和组织管理机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高水平转化。
  
  (作者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探索新时代“钢筋铁骨”特色育人模式
  
  武贵龙
  
  北京科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积淀了“因钢而生、依钢而兴”的文化传统和发展底蕴。近年来,学校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基础上,探索以行业特色为切入点、价值引领为发力点、协同育人为突破点,打造以“钢铁精神”为内核的“钢筋铁骨”特色育人模式。
  
  以更高站位筑牢课程主渠道。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围绕思政“盐少”“味淡”等问题,以“钢铁精神探源工程”为重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一方面,推动思政课程提质创优,打造“实践教学、形势政策课立体化教学、数字马院”三张名片,将“钢铁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推动课程思政融合增效,打造以院士领衔的“大国钢铁”公开课、学科思政讲坛、课程思政示范课为主的三层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强化专业引领与价值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更大力度夯实日常主阵地。针对新时代青年学生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突出“精准化、精实化、精品化”育人导向。一方面,强化教育引领浸润,构建思想引领、成长助力、管理服务日常思政体系,着力打造一系列近、小、实、亲的品牌育人项目,推进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另一方面,凸显钢铁文化特色,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再贯彻再落实为核心,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承“求实鼎新”校本文化为重点,完善文化育人体系,让钢铁文化成为校园流行文化。
  
  以更高水平用好实践主平台。突出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是学校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强化实践育人,把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发起实施“万生进百企、钢铁筑脊梁”全国钢铁行业院校师生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钢铁行业一线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另一方面,强化实战育人,发挥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平台作用,实施“一生双师百企千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与领军企业开设“钢铁脊梁班”,强化学生实战化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三统一”。
  
  以更强合力集聚育人主力军。行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多元育人主体作用,汇聚行业优势产教资源和创新要素。一方面,打造“1+N”多元联动育人队伍,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基础,构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辅导员”多元联动机制,全方位保障学生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发起成立新时代高校“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倡议并联合75家行业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着力打造教辅结合、校企联合、校际融合、资源互通的协同育人平台,从社会实践、产教融合、就业创业等方面,组织实施8项联合育人行动,联手绘制育人同心圆。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打造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辅导员队伍
  
  李忠军
  
  辅导员队伍是充分发挥思政引领力、打通铸魂育人“最后一公里”的主力军。这支队伍的建设绝不能放松,必须全力做好。近20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始终聚焦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问题,高起点谋划顶层设计,全方位搭建成长平台,多渠道铺就发展之路,全链条锻造政治坚定、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辅导员队伍。
  
  高起点谋划,构建“四梁八柱”。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学校党委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辅导员队伍建设全过程,成立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由校党委书记任主任,统筹辅导员队伍建设,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校院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党委重要议事日程,与教师队伍、管理队伍、人才队伍建设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二是完善制度体系。相继出台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系列文件,明确选拔配备、职称评聘、学历提升、海外研修、挂职锻炼、分类培训等标准和要求。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涵盖工作业绩、学生评价等6个维度,包含21个一级指标、119个二级指标,确保辅导员队伍评价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全方位搭台,锻造“精兵劲旅”。一是理论研究平台。学校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统筹全校辅导员队伍的理论武装和科学研究,常态化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研读、中央政策文件学习、思政前沿问题分析。围绕大学生成长规律及辅导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以“定向—操作—孵化—应用”为主线,带动辅导员全员参与科研课题立项、学生思想动态调研和工作实证研究,在实践与理论的双向互动中探索工作规律。二是实践发展平台。2007年,学校启动辅导员工作“周讨论·月交流”,将案例分析作为解剖麻雀、发现规律的重要抓手,邀请“时代楷模”、思政专家集体会诊、指导解惑。三是学历提升平台。学校将学历提升作为提高辅导员核心能力的重要抓手,实施“辅导员英才领航专项计划”,每年推荐优秀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能破解现实难题的辅导员拔尖创新人才。
  
  多渠道铺路,拓展“发展空间”。一是职务晋升。实行“二年副科、四年正科”晋升制度,给予相应待遇。将辅导员作为干部队伍的“蓄水池”,目前学院学生工作副书记90%从辅导员岗位提拔,正处级干部中具有辅导员经历的占1/4。二是职级晋升。将辅导员队伍纳入学校管理职员职级晋升序列,根据任职期限及工作表现,可申请九级到五级职员,最高可享受正处级待遇。目前,已培育五级职员7人,六级职员34人。三是职称晋升。学校为辅导员队伍单设评审序列,单独划定指标,分层次设计标准,初级直接套定、中级应评尽评、高级坚持学术水平与工作实绩并重。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助力守好国家安全“南大门”
  
  章熙春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维护国家安全是使命所在、职责所系。面对“两个大局”风云激荡,处在“两个前沿”风口浪尖,华南理工大学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协同推进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安全治理,探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守好国家安全“南大门”贡献智慧和力量。
  
  坚持将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学段、全方位。学校积极顺应时代大势,实施“筑梦铸魂”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对应设计六大计划与18堂大课,将提升“家国情怀”作为核心要素,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全链条。学校在部省市校四方共建的广州国际校区深入探索在地国际化办学新模式,明确提出“以我为主、国际协同”的原则,创新性地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在地国际化教育,通过实施“双语”思政课改革、现代书院制、全员导师制、“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等创新举措,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着力培养一批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兼备的世界一流新工科人才。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国际化教育中思政工作的潜在性难题,为国家安全事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鲜力量。
  
  坚持将国家安全嵌入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全要素、全场景。学校集聚工科见长和国家高端智库的优势,构建了国家安全“理论研究+决策服务+思政教育”三位一体、彼此转化、正向赋能的特色格局。积极布局国家安全相关学科建设,立足前沿方向,对标战略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成立了华南地区高校中首家非传统安全与应急管理基地、智慧安全与应急创新研究中心等平台;学校核生化领域团队参与地方政府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参与重大风险事件的处置研判工作,并组织实施相关应急场景的实战演练。在此基础上,布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测预警方向,致力于提高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预见与预判能力。依托思政创新发展中心,完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决策咨询报告。
  
  坚持将群众路线落实到校园安全工作的全领域、全流程。学校以意识形态工作“1337”系统工程为引领,构建“部门协同、内外联动、群防群治”的“大安全”工作格局,织密十大阵地领域横向传导、“校—院—党支部”三级责任体系纵向贯通的“防护网”;健全“日报送、周分析、月排查、年复盘”周期贯通的安全工作体系,对风险隐患问题实行台账和销号管理;常态化开展反间防谍、防诈骗、实验室安全、网络安全等校园安全教育,全面增强师生人民防线意识。学校探索构建“共治·共建·共享·共融”的校园治理共同体,形成了新时代高校版的“枫桥经验”,使国家安全工作拥有了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思政+信息技术:提升网络思政育人实效
  
  曹萍
  
  电子科技大学充分发挥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学科优势,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探索建立了“全要素融入、全技术赋能、全阵线育人”网络育人新模式,不断提高网络思政育人实效。
  
  全要素融入,打造网络思政工作“新生态”。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强化顶层设计。成立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网络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的协同联动机制与一体化工作新格局。二是健全机制保障,完善支撑体系。建立考核机制,将网络育人实效纳入考核指标;建立激励机制,出台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办法;建立培育机制,对网络平台、名师、课题等给予支持。三是创作网络精品,优化供需对接。实施网络正能量精品工程,打造精品内容、栏目和活动。连续10年举办校园网络文化节,培育了一大批正能量作品。四是构建融合矩阵,提高育人触达率。建立包括“两微、政务号、视频号、国际新媒体”在内的全媒体融合矩阵,实现网媒、掌媒、视媒、纸媒立体化融合。
  
  全技术赋能,开辟网络育人应用“新场景”。一是夯实数据基座,实现大数据一体化集成。学校建成全国首个教育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并在百余所高校推广使用。平台对涉及学生思政工作的海量数据做到应采尽采、能汇即汇,实现一次采集、一库管理、多方使用、即调即用。二是开发智能应用,实现线上“一站式”服务。建成智慧学工平台,集成33个应用、340余项功能,覆盖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和管理等全场景应用,实现PC端、小程序、公众号“三网合一”,将校园管理服务信息化融入网络思政育人场域。三是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实现学生精准画像。构建精准化算法模型,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画像”。同时,加强青年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向主管部门报送高质量咨询报告和舆情专报,切实发挥思政智库作用。四是建立成果评价系统,实现网络文化成果可量化评价。受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委托筹建的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在网络文化成果评价及推广运用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全阵线育人,探索网络队伍建设“新模式”。一是思政队伍添动力。将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向网络延伸,思政队伍通过开设网络专栏、指导学生创作网络作品、参与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开展网络育人业务团队学习等,网络育人能力不断提升。二是专业教师促效力。实施网络名师工作室培育支持计划,鼓励支持教师“联网上线”开展育人工作。目前已建成一支包括高层次人才、教学名师、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在内的“网络名师”队伍。三是学生骨干激活力。注重培养优秀学生骨干创作网络作品、开展网络活动、传播网络文明,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向同行,学生团队网络素养和能力不断提升。四是前瞻研究增实力。发挥学科优势,着眼信息前沿技术对网络意识形态和学生的影响,依托科研团队,基于前沿交叉学科开展网络思政前瞻性研究,赋能提升队伍建设成效。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声明: 本网部分文章系教育装备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第8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
“一带一路”国际教育装备创新发展大会
第8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展会会刊